當代創作與文化理論
○當代創作與文化理論
英文名稱 |
Contemporary arts and Culture Theory |
科目代碼 |
|
課程分類 |
日間博士班課程 |
必選修 |
選修 |
學分 |
3 |
授課時數 |
3 |
課程概要(中文) |
一、文化與哲學的關係 當哲學跨入文化研究,文化研究領域者會認為它仍侷限在哲學領域裡,可是在哲學同行看來,認為這只算是文化評論。我將這種矛盾的拒絕看作一種辯證性的對話,並對這兩個領域之間的關係注入更多研究。事實上,就歐洲傳統而論,哲學與文化理論經常互為表裡─文化理論中的哲學、哲學中的文化理論,乃至兩者並無二致。以德國傳統為例,哲學正是將現代文化看作一個整體所做的理念上的反思形式。抑或, 就理論的親緣性來看,哲學必須被看作是一種文化形式。就像對哲學理論的反思一直是文化研究最喜愛的借喻一樣,被當作哲學片段的學科應用(或說至少是哲學的再生產),也歸類為文化研究的範疇。相對地,對文化理論中的哲學概念探究越多,越能了解哲學欲批判思考的問題是與其所產生的文化歷史脈絡密不可分,而且文化研究的成果,亦影響到哲學概念之應用的意義與合法範圍,形成一個對應性、辯證性的知識生產。從這個觀點來看,就其最本質性的決定來看,哲學已經是(或應該是)文化批判。 二、藝術作為哲學與文化研究的主題 我認為,表現出文化理論與哲學批判之親緣關係的主題之一是藝術(除此之外尚有政治、倫理、社會等主題),因為一方面哲學家眼中的藝術,不僅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揭示人與世界關連( Weltbezug )的方式,既包括人與人之間、又包含人與非人的存有者、以及人與自身經歷交織而成的世界文化觀;換言之,他們對藝術的看法往往與其形上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總攬近代藝術發展史,六、七十年代低限主義與觀念藝術仍是藝術思潮的主流,八十年代初期的藝術則以畫廊與博物館為舞台,八十年代中期的藝術特徵則向文化和經濟生活擴張,藝術活動跨出博物館空間,以無所不在的 方式介入公共領域,挑戰既有的政經體制及與之連動的藝術生產與管理模式。許多藝術家在其個人場域運用極端手法批判社會體制,主要方式有二:一是透過「跨學科」鬆動結構與思想上的藩籬,另一則積極扮演「文化生產者」的角色,經常與學者、策展人或實業家的身份重疊,促使「藝術世界」日益被視為一個「文化場域」,也因而各種過去視之非屬藝術的現象與理論被吸納轉化於其中。文化與藝術具有跨學科的共通點,使當代藝術與當代文化的界線模糊,相互交織影響。 三、藝術表徵下的文化哲學 就某種層面看來,哲學本質上就是(或應當是)文化研究的立場,以及哲學美學提供相當豐富的藝術批判理論來說,本課程將從當代哲學中的美學理論反思文化研究中的藝術概念,探討它們如何超出它們原初脈絡而形成新的意義與應用。因研究中的藝術概念,探討它們如何超出它們原初脈絡而形成新的意義與應用。因此,課程將從三種面向探討藝術的本質、現象與作用:(一)從哲學的維度介紹此,課程將從三種面向探討藝術的本質、現象與作用:(一)從哲學的維度介紹海德格的藝術存有論、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高達美的詮釋學、瓦蒂莫的詮釋海德格的藝術存有論、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高達美的詮釋學、瓦蒂莫的詮釋學本體論等當代美學之核心思想;(二)從文化研究的脈絡,探討語言、身體、學本體論等當代美學之核心思想;(二)從文化研究的脈絡,探討語言、身體、場所等議題,如何成為當代藝術表現的主題;(三)從藝術現象的風貌,對一系場所等議題,如何成為當代藝術表現的主題;(三)從藝術現象的風貌,對一系列當代視覺藝術之展覽或事件作案例分析。透過上述概念與經驗層次的探索、形列當代視覺藝術之展覽或事件作案例分析。透過上述概念與經驗層次的探索、形式與內容之分式與內容之分析,引導學生從一系列變化的詞組中發掘一個跨學科的問題,亦從析,引導學生從一系列變化的詞組中發掘一個跨學科的問題,亦從多元的知識中反思到經驗中的個殊差異性才構成理論系統的普遍性。多元的知識中反思到經驗中的個殊差異性才構成理論系統的普遍性。 |
課程概要(英文) |
|
先修課程 |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博士班 |
能力指標 |
|